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人形机器人投资价值深度解析(2025年商业化元年,万亿市场爆发在即)
摘要: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加速期,近期韩国成立万亿投资联盟、华为Moz1批量交付、众擎机器人量产上市、优必选群体智能突破等重大进展密集发布。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0.7亿美元,年增长率73.5%,中国市场份额占比33%且快速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系统集成环节中国企业优势明显,下游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快速拓展;策略聚焦核心零部件突破与AI技术领先的龙头标的。
01 近期驱动事件
01-1 【产业突破】韩国成立"K-人形机器人联盟",万亿投资推动全球竞争
2025年5月,韩国政府联合学界和机器人制造企业,成立了"K-人形机器人联盟",集结40多家产学研机构。该联盟计划投入2000亿韩元(约10.24亿人民币),总投入预计超过1万亿韩元(约51.2亿人民币),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加速商业化进程。这是继中美之后,又一个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
产业链影响解读:
上游影响: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加剧,推动核心零部件技术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韩国在显示器、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将加速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转移,预计带动全球零部件市场规模增长40%以上。
中游影响:国际竞争推动技术标准统一和产业生态完善,系统集成商面临更激烈的技术竞争,AI算法、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下游影响:多国政府支持加速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启动,B端应用场景快速拓展,预计2025年下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突破5万台。
重点关注公司:①绿的谐波(精密减速器龙头,国际竞争优势明显);②优必选(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技术实力强劲);③埃斯顿(工业机器人龙头,具备完整产业链布局)。
01-2 【技术突破】华为发布首款商用人形机器人"Moz1",6月底批量交付
2025年6月18日,华为推出具身智能赋能的"Moz1"机器人,计划于6月底批量交付,并联合16家企业构建产业链,推动"大脑(AI模型)+小脑(运动控制)"技术融合。这是华为首次正式进入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标志着科技巨头全面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产业链影响解读:
上游影响:华为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将推动核心零部件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预计带动国产零部件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华为的芯片、通信、AI技术优势将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技术架构。
中游影响:华为的"大脑+小脑"技术架构成为行业新标准,推动AI大模型与运动控制系统深度融合。16家产业链合作伙伴的生态建设将加速整个中游环节的技术升级。
下游影响:华为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在企业级市场的渗透,特别是在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数字政务等华为传统优势领域。
重点关注公司:①科大讯飞(华为AI生态重要合作伙伴,语音交互技术领先);②汇川技术(运动控制系统供应商,华为产业链核心企业);③海康威视(机器视觉技术,华为智能制造合作伙伴)。
01-3 【商业化加速】众擎机器人两款产品量产上市,打破价格壁垒
2025年5月,众擎机器人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式量产上市:ENGINEAI PM01售价18.8万元,全球首款能完成前空翻的人形机器人;ENGINEAI SA01售价4.2万元,性价比极高,适合入门级用户。这是国内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销售。
产业链影响解读:
上游影响:量产上市推动零部件需求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预计带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订单量增长3-5倍。成本控制压力推动供应链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
中游影响:商业化产品的成功推出验证了系统集成技术的成熟度,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量产经验将推动整个行业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提升。
下游影响:4.2万元的入门级产品打破价格壁垒,加速C端市场启动。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应用场景开始从概念走向现实,市场接受度快速提升。
重点关注公司:①中大力德(精密减速器供应商,量产需求直接受益);②立讯精密(精密制造龙头,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③小米集团(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布局,成本控制优势明显)。
01-4 【应用突破】优必选实现多台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群体智能时代开启
2025年3月,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进入实训2.0阶段,数十台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展开协同实训,进行协同分拣、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这是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到群体智能的进化。
产业链影响解读:
上游影响:群体协同对通信模块、边缘计算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需求激增,推动相关零部件技术升级。5G、边缘计算、云端协同等新技术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中游影响:协同智能技术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推动AI算法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系统集成商需要具备更强的软件开发和系统优化能力,技术门槛进一步提升。
下游影响:群体协同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价值,预计将推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仓储等行业加速部署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快速放量。
重点关注公司:①优必选(群体智能技术领先,工业应用优势明显);②工业富联(智能制造龙头,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③韦尔股份(传感器芯片供应商,协同感知需求增长)。
投资影响:近期事件呈现技术突破加速、政策支持强化、市场需求爆发三重特征。短期内核心零部件和AI技术企业直接受益,中长期整个产业链将迎来系统性投资机会。策略上重点关注: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标的;②AI技术领先的系统集成商;③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制造企业。
02 产业链全景图
我花了很多时间梳理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制作了这张全景图。建议大家仔细研究这张图,它是我们后续分析的基础。

从这张全景图可以看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典型的垂直价值流向特征。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毛利率高达40-60%,但国产化率不足30%,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中游系统集成环节是中国企业的优势领域,毛利率25-35%,技术整合能力强。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多样,目前市场渗透率不足5%,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最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0.7亿美元,年增长率73.5%,中国市场份额占比33%且快速提升。三大投资主线清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AI技术系统集成、规模化应用落地。这意味着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技术壁垒高、成长确定性强的细分龙头企业。
03 行业全景与拐点展望
看完这些驱动事件,我相信大家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有了直观感受。那么这个产业到底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投资拐点何时到来?让我来深入分析一下。
03-1 市场规模: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爆发的关键转折点
我发现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全球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3.2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8.5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7亿美元。这个增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相当亮眼的,背后反映的是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程度的双重提升。

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市场的表现。我预计中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5.2%,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3.5%。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链配套完善等方面的优势。到2028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8亿美元,全球占比提升至40%以上。
03-2 技术成熟度:AI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革命性突破
我观察到,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分水岭。AI大模型的应用让机器人从"能动"向"会思考"实现质的飞跃。多模态AI技术、端到端学习、强化学习算法的融合应用,使得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任务执行能力大幅提升。

从技术发展路线图可以看到,我们正处在从"技术突破期"向"商业化期"过渡的关键阶段。2025-2026年将是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期,预计会有更多企业推出可商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我特别看好具备AI技术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它们将在这轮技术革命中占据先发优势。
03-3 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的市场扩张
让我们来看看应用场景的变化趋势。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工业制造(35%)和物流仓储(25%)等B端场景,但我预计到2028年,家庭服务市场占比将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成为仅次于工业制造的第二大应用场景。

这个变化背后的驱动力是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的判断是,当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时,C端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我的测算,这个拐点预计在2026-2027年到达。
03-4 成本下降:规模化生产推动商业化加速
成本是决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我的研究发现,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机成本的45%,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随着产业链成熟度提升和规模化生产,预计整机成本将以每年25-30%的速度下降。

我特别关注的是,2025-2028年期间,核心零部件成本有望下降75%,整机成本下降70%。这将使得人形机器人从当前的20-30万元价格区间快速下降至5-10万元,真正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
03-5 我的拐点判断:2025年商业化元年,2026-2028年规模化爆发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核心判断是: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2026-2028年将迎来规模化爆发期。具体来说:
2025年:技术验证阶段结束,多家企业推出商用产品,B端市场启动,年销量预计达到1-2万台。
2026-2027年:成本快速下降,C端市场启动,应用场景从工业向家庭服务扩展,年销量预计达到10-20万台。
2028年及以后:产业生态成熟,技术标准统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年销量有望突破100万台。
这意味着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投资机会面前。毫无疑问,未来3-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的黄金窗口期。
04 上游产业链
了解了产业链结构,我们再来看看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这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毛利率最丰厚的环节,也是国产化替代空间最大的领域。
04-1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国产化突破在即
精密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我发现,每台人形机器人需要20-30个减速器,单价在2000-8000元不等,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
当前市场被日本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垄断,两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但我看到了国产企业的快速追赶。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大力德在RV减速器方面也实现重要突破。
我预计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精密减速器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8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从当前的25%提升至60%以上。这是一个确定性很强的投资机会。
04-2 伺服电机:动力系统核心,高功率密度是关键
伺服电机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确的动力输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对伺服电机的功率密度、响应速度、控制精度要求更高。每台人形机器人需要15-25个伺服电机,单价在1000-5000元区间。
我重点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用伺服电机需要具备更高的功率密度(>3kW/kg)和更快的响应速度(<1ms)。当前日系企业如安川、松下仍占据技术领先地位,但国内企业如埃斯顿、汇川技术、华中数控在特定细分领域已实现突破。
我的判断是,伺服电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55亿元,国产化率有望从40%提升至70%。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将是国产企业胜出的关键。
04-3 传感器系统:机器人的"五感",多模态融合是趋势
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件。我发现人形机器人需要集成多种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IMU、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单台成本在2-5万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激光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汽车智驾向机器人应用的技术迁移,推动激光雷达成本快速下降,车规级激光雷达成本已从10万元降至5000元以下。我预计机器人专用激光雷达将进一步降本增效。
在这个领域,我特别看好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在机器视觉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企业,以及韦尔股份、奥普特等在传感器芯片和光学器件方面有技术优势的公司。
04-4 控制器与芯片:机器人的"大脑",AI芯片需求爆发
控制器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单元,需要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运动控制指令。我观察到,人形机器人对算力的需求是传统工业机器人的10-100倍,特别是在AI推理和实时决策方面。
这直接推动了AI芯片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我预计每台人形机器人需要配备算力在10-100TOPS的AI芯片,单颗芯片价值量在5000-20000元。这为国产AI芯片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我重点关注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在AI芯片方面有技术积累的企业,以及华中数控、新时达等在运动控制器方面有优势的公司。
04-5 材料技术:轻量化与高强度并重,碳纤维应用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对材料的要求极高:既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又要控制重量。我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人形机器人结构件中的应用比例正快速提升,预计将从当前的10%提升至30%以上。
除了碳纤维,高强度铝合金、特种钢材、工程塑料等材料也有广阔应用前景。我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推动新材料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材料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达到50亿元。
04-6 投资策略:聚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上游投资策略聚焦三大主线:
主线一:精密制造龙头。重点关注在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有技术突破的企业。这些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和国产化替代进程。
主线二:AI芯片与控制系统。人形机器人对算力和控制精度的极高要求,为AI芯片和控制系统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主线三:新材料应用。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将推动相关材料企业快速发展。
我的核心观点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确定性最强、成长空间最大的投资机会。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这些企业将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05 中游产业链
分析了上游零部件,让我们来看看中游系统集成环节。这是中国企业最有优势的环节,也是技术整合和价值创造的关键节点。
05-1 本体制造: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跨越
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我发现,本体制造的毛利率通常在25-35%之间,虽然低于上游零部件,但规模效应明显,技术壁垒相对较低。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主要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特斯拉、波士顿动力、本田、优必选等。我观察到,中国企业在本体制造方面正快速追赶,优必选、小米等企业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
我预计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市场将从2024年的5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规模化生产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05-2 系统集成:技术融合的核心,AI能力是关键差异化
系统集成是人形机器人技术价值的集中体现。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整合硬件、软件、AI算法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复杂度极高,是真正的技术密集型环节。
在系统集成方面,我特别关注AI技术的应用。多模态AI、强化学习、端到端控制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人形机器人从"能动"向"会思考"实现质的飞跃。AI技术水平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我看好在AI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企业,如科大讯飞在语音交互、海康威视在机器视觉、优必选在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05-3 软件开发:从底层控制到上层应用的全栈技术
人形机器人软件系统包括底层的运动控制、中层的感知决策、上层的应用服务等多个层次。我发现,软件开发的重要性正快速提升,预计将占整机价值的30-40%。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的重要性。就像智能手机的iOS和Android一样,人形机器人也需要统一的操作系统和开发生态。我预计未来2-3年将出现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安卓系统"。
在这个领域,我看好华为、小米等在操作系统方面有经验的企业,以及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在AI软件方面有优势的公司。
05-4 测试验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人形机器人作为与人类密切接触的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我观察到,测试验证环节的重要性正快速提升,相关投入占研发费用的20-30%。
测试验证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测试、可靠性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等多个方面。我预计随着行业标准的建立和监管要求的提高,第三方测试验证服务市场将快速发展。
05-5 质量控制: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环节
质量控制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环节。我发现,人形机器人的质量控制难度远超传统工业机器人,需要建立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质量控制方面,我特别关注具备精密制造经验的企业,如工业富联、立讯精密等。这些企业在消费电子制造方面积累的质量管理经验,可以很好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
05-6 投资策略:技术整合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中游投资策略聚焦三大主线:
主线一:AI技术领先企业。在多模态AI、强化学习、人机交互等方面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主线二:系统集成龙头。具备全栈技术整合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经验的企业将受益于市场爆发。
主线三:精密制造转型。具备精密制造经验的消费电子企业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转型,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我的核心观点是:中游系统集成环节是技术价值的集中体现,AI技术水平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启动,具备技术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06 下游产业链
分析了这么多,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投资机会在哪里。让我们来看看下游应用场景,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机会。
06-1 工业制造: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替代效应明显
工业制造是人形机器人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我发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装配、搬运、检测等环节,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精密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的优势更加明显。我预计工业制造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20亿元。
在这个领域,我重点关注具备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的企业,如埃斯顿、新时达、拓斯达等。这些企业在客户资源、应用场景、技术积累方面都有优势。
06-2 物流仓储:电商发展推动需求增长
物流仓储是人形机器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我观察到,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仓储自动化需求的增长,人形机器人在分拣、搬运、盘点等环节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比传统的AGV和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更强,能够处理更多样化的任务。我预计物流仓储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8年达到15亿元。
我看好在物流自动化方面有经验的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在机器视觉和智能物流方面有技术积累的公司。
06-3 家庭服务:C端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
家庭服务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我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正快速增长。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中的应用包括清洁、陪伴、看护、教育等多个方面。我预计当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时,家庭服务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亿元。
在这个领域,我特别看好小米、优必选等在消费级产品方面有经验的企业。它们在产品设计、成本控制、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将在C端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06-4 医疗康复:专业化应用的高价值市场
医疗康复是人形机器人的高价值应用场景。我观察到,人形机器人在康复训练、手术辅助、护理服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市场接受度和付费意愿都较高。
医疗级人形机器人对安全性、可靠性、精度的要求极高,技术门槛和认证门槛都很高,但相应的价值量也很高。我预计医疗康复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单价在50-100万元区间。
我看好在医疗器械方面有经验的企业,以及在康复机器人方面有技术积累的公司。这个细分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利润率很高。
06-5 教育娱乐:新兴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
教育娱乐是人形机器人的新兴应用场景。我发现,人形机器人在STEM教育、语言学习、互动娱乐等方面有独特价值,特别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教育娱乐市场的特点是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对产品体验和互动性要求较高。我预计教育娱乐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快速发展,2028年规模有望达到8亿元。
06-6 投资策略:关注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下游投资策略聚焦三大主线:
主线一:B端应用先行。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B端应用场景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商业化进程较快,是短期内的主要投资机会。
主线二:C端市场爆发。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C端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巨大,是中长期的重要投资方向。
主线三:专业化应用。医疗康复等专业化应用场景虽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价值量高,利润率丰厚。
我的核心观点是:下游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将推动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07 投资策略与核心标的
分析了整个产业链,现在让我来分享我的投资策略和核心标的选择。我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投资的黄金窗口期,机会与风险并存。
07-1 投资主逻辑: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应用爆发三重驱动
我的投资主逻辑基于三重驱动力的共振:
技术突破驱动: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强化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使得人形机器人从"能动"向"会思考"实现质的飞跃。技术成熟度的快速提升为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本下降驱动: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成熟推动成本快速下降。我预计2025-2028年整机成本将下降70%,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75%,为大规模商业化创造条件。
应用爆发驱动: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多元化的应用需求将推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这三重驱动力的共振,使得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了爆发式增长的所有条件。我相信未来3-5年将是这个产业投资的黄金期。
07-2 核心投资标的:三大主线精选龙头
基于我的深度研究,我精选了三大投资主线的核心标的:
主线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
绿的谐波(688017)
主要业务:公司是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精密传动装置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公司在谐波减速器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少数能够与日本哈默纳科竞争的企业。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是机器人关节系统的核心供应商。谐波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关键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技术壁垒极高。
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完整的谐波减速器产业链,从谐波齿轮设计到精密加工工艺均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精度、寿命、可靠性等关键指标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优势明显。公司还在RV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领域积极布局。
产业链受益: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将直接推动精密减速器需求激增,每台人形机器人需要20-30个减速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80亿元。公司作为国产化龙头将充分受益于进口替代和市场扩容。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以上,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35%提升至45%,净利率预计提升至20%以上。人形机器人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极。
中大力德(002896)
主要业务:公司是国内精密传动设备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风电设备等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RV和谐波两种减速器技术的企业。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是精密减速器的重要供应商。公司产品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腰部、颈部等关键部位有广泛应用,是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组件。
核心竞争力:公司在RV减速器领域技术实力强劲,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齿轮加工到装配测试均有自主能力。在成本控制和批量生产方面优势明显,是国产化替代的重要力量。
产业链受益:人形机器人对RV减速器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负载较大的关节部位。公司将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和国产化替代双重驱动,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以上,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32%提升至40%,净利率预计提升至18%以上。减速器业务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主线二:AI技术系统集成
优必选(9880.HK)
主要业务: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主要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AI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系列、智能教育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游系统集成环节,是从零部件到整机的技术整合者。公司具备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技术栈,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算法均有自主能力,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核心竞争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应用经验。在运动控制、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公司还拥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丰富的客户资源。
产业链受益:作为人形机器人行业龙头,公司将直接受益于行业爆发式增长。政策支持、技术突破、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将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以上,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28%提升至35%,净利率预计在2026年转正并快速提升至15%以上。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将推动公司进入快速盈利期。
科大讯飞(002230)
主要业务:公司是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主要从事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公司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游AI技术环节,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AI等核心技术支持。公司的AI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核心竞争力:公司在AI技术方面积累深厚,特别是在中文语音处理和多模态AI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公司的星火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技术领先性和生态完整性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受益: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需求将推动AI技术快速发展,公司的语音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在人形机器人中有广泛应用。AI技术的价值量占比将持续提升。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以上,毛利率有望维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净利率预计提升至20%以上。AI技术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主线三:规模化制造能力
小米集团(1810.HK)
主要业务: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企业,主要从事智能手机、IoT设备、互联网服务等业务。公司在消费电子制造、供应链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具备强大能力,近年来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下游,从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均有布局。公司的CyberOne人形机器人定位消费级市场,具备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独特优势。
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消费电子制造方面经验丰富,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公司的生态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市场具备独特价值。技术积累和制造能力的结合是公司的核心优势。
产业链受益: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市场启动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生态优势将在C端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的领导者。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将在2026年开始贡献收入,2027-2028年有望达到100-200亿元规模。该业务的毛利率预计在25-30%区间,将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极。
工业富联(601138)
主要业务: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精密制造服务商,主要从事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制造服务。公司在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具备世界级能力,是苹果、华为等知名品牌的重要供应商。
产业链位置:位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游制造环节,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密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公司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控制经验可以很好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
核心竞争力:公司在精密制造方面具备世界级水平,拥有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的制造经验、技术积累、客户资源等优势在人形机器人制造中具备重要价值。
产业链受益:人形机器人对制造精度和质量的极高要求与公司的核心能力高度匹配。公司将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制造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在高端产品制造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收入预期:预计公司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将在2025年开始快速发展,2027年有望达到50-100亿元规模。该业务的毛利率预计在15-20%区间,将为公司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07-3 投资时机判断:三阶段策略布局
基于当前时点(2025年1月),我的投资时机判断如下:
第一阶段:技术验证期(2024年已过)
这个阶段主要是技术概念验证和原型产品开发,市场关注度高但商业化程度低。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估值较高但成长确定性强。该阶段已经基本结束,相关标的已经完成了技术验证和概念炒作。
第二阶段:商业化启动期(2025-2026年,当前阶段)
这是当前我们所处的阶段,技术逐步成熟,产品开始小规模商业化,成本快速下降。这个阶段是投资的最佳窗口期,既有技术突破的确定性,又有商业化的想象空间。我建议重点关注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它们将直接受益于商业化进程的加速。
第三阶段:规模化爆发期(2027-2028年,未来布局)
这个阶段市场需求爆发,产业链成熟,竞争格局基本确定。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此时应该关注下游应用和服务环节的投资机会,特别是C端市场的爆发将带来新的投资主题。
我的核心建议是:2025-2026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的黄金窗口期,建议重点布局核心零部件和AI技术龙头企业。
💭 你认为人形机器人2026年能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 看到这些投资机会,你觉得哪个细分领域最有潜力?
🔥 万亿级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你准备好了吗?分享你的投资心得!